为什么说电子音乐是当代音乐的未来?
1、什么是电子音乐?
2、电子音乐的发展史
电子音乐的起源是在十九世纪末期到二十世纪初期这一段时间里。经历过以电力革命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西方世界,有了关于电力运用的技术理论和机械硬件的基础。
于是,在这一体系逐渐成熟的同时,音乐家们便开始尝试用这一新兴产物及其衍生物做音乐了。
而说起电子音乐的起源,有几位艺术家就不得不提一下。
1907年,也就是三极真空管发明后的一年,意大利钢琴家及作曲家费卢西奥·布索尼出版了《音乐新美感的描述》一书。在这本书中,他提到了自己关于未来音乐发展的可能性和一些期望。
他认为音乐不应该局限于人类现有的这些乐器,并表达了对新兴诞生的电子乐器的强烈兴趣,并预测未来机器会在音乐里占有一定的地位。他的这本书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第一批的电子音乐家。
1913年3月11日,未来主义艺术家路易吉·卢梭罗将他的宣言《噪音的艺术》出版。之后他开办了几场以怒吼、呼啸、搅乱、汩汩水声等为主的音乐会。
1919至1920年间,李昂·特雷门发明了历史上最早的电子乐器之一的特雷门。
1944年,哈利姆·埃尔-达巴利用笨重的钢丝录音机录制具有古老传统的萨尔典礼,并在中东广播电台录音室使用混声、回声、电压控制以及再录制处理这些素材。
1954年,史托克豪森创作了他的《研究2》——第一部以乐谱形式出版的电子音乐作品。
电子音乐的制作是在合成器被正式发明之后,才逐渐走上了正轨的。历史上的第一台加法合成器是在1955年由美国无线电公司发明的,名叫MKI。1961年,米尔顿·巴比特创作他的第一部电子作品《为合成器作曲》时便用到了这台合成器。
它由大量的电子管组成,可以将不同谐波的正弦波组合起来形成复杂的声音。可以说这个合成器第一次真正地把音色的无限可能性展现给了世人,也奠定了音色控制在电子音乐里的重要地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合成器的体积开始变小,设计也变得越来越科学合理了,最终成了现代电子音乐制作里不可或缺的设备。
而自从这种设备得到了音乐家们的认可之后,世界上的各大厂商也都开始推出各式各类层出不穷的合成器。不仅仅是前面提到的加法合成器,减法合成器、采样合成器等等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电脑技术逐渐成熟之后,软件合成器开始崭露头角,原本有实体的合成器被制作成了电脑上的程序。时至今日,电脑上的各种软件合成器已经完全可以胜任电子音乐的制作了。
现在,除了现场演出可能还是需要硬件合成器或碟机之外,其它情况一般都不需要别的设备了。只要有一台安装了宿主和软件合成器的电脑,即使是坐在床上,你也可以成为一名"卧制"(Bedroom Producer)。
3、为什么说电子音乐是当代音乐的未来?
在经历了浪漫主义音乐家们对传统音乐创作和表达技巧的几乎是穷尽式的发掘之后,新时代的音乐家们忽然感觉在这条传统的创作道路上越来越找不到方向了。
就像没有谁敢说自己交响曲能比维也纳三巨头写得更好一样,当时的音乐家们面对着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时期,乃至巴洛克以前的音乐家们在传统音乐上取得的后人无法超越的成就,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种创作的瓶颈。
历史告诉我们,每当这种结构性的瓶颈出现的时候,往往就是破旧立新的最佳时期。传统音乐的框架限制使得新音乐的创作突破受到了限制,那么,就应该去主动打破这种框架的限制。
而电子音乐的出现,则无疑是一种最佳的破旧立新的方式。电子音乐为当代音乐的发展指出了一条可行的道路:音色。
毕竟,无论是音阶、调式、曲式还是频率等要素,都已经被历史上的音乐家们研究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而只有音色,是只有在科技进步到了一定程度之后才能彻底解锁的一项要素,是以前的音乐家唯一一个不可能完全解锁的要素。
不像音阶、调式等要素,音色世界的丰富程度可以说超乎我们的想象。这个广阔无垠的世界,给了当代音乐全新的生命,给了当代音乐一个可以被无尽探索的未来。
而现在电子音乐能从当年那等同于噪音的尴尬境地,获得如今部分商业性电子音乐能够风靡全球、世界许多著名院校都开设有实验性电子音乐学科的地位,笔者认为这并不是一种偶然,而是音乐发展和人类审美发展的一种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