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筝总要调音、还总调不好?
给古筝调音这个事儿吧,会的人觉得一点都没问题——哪怕我天天练一首曲子调一次音,都没问题。
不会的人觉得简直就是一把辛酸泪啊——我都没有动过琴码、没有扳过扳手,为什么今天又走音了!
哎,有时候吧,我觉得我们作为启蒙阶段的老师(社会业余水平的器乐培训),很多时候就应该把不同年龄的学生,当做一张白纸的小孩子来教。
当然,教师的职责还包括“指导家长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
——所以说,我一直都觉得我们这些启蒙老师,除了教学生弹琴之外,围绕乐器本身,还是有很多技能要教、要讲的。
那么,回到本文主题:为什么古筝总是走音?为什么还总是调不好呢?
关于走音的问题,我个人的看法是这样的:
1、古筝或是琴弦质量不行
有一说一,质量好的古筝,由于琴弦张力控制得好,跑码、走音的情况会比较少(但不是说完全没有);质量堪忧的古筝,琴弦松软,张力不够,跑码的情况比较严重。
同时,关于“琴弦张力”的问题,其实也受“琴弦”本身质量的影响。很多质量不行的琴弦,其中钢丝的韧性不够,所以确实比较“脆”。
另外,不要以“琴弦是否容易断”为琴弦质量好坏的判断标准。实际上,你练得勤快练得好,琴弦会变得很容易生锈,变得更容易断。正常情况下使用的古筝琴弦,如果调得过紧,那一定也会断的——你硬要绷紧的话,没有哪个品牌的琴弦断不了。
2、客观环境影响
判断一个古筝好不好的标准,主要看音色、手感好不好。如果你非要以装饰好不好看为标准,那我也不拦着。总之,我们不能以“我家古筝经常走音”为标准,强行说它质量不行。
尽管质量较好的古筝,走音的程度不会很大。但归根到底,古筝是一种以木材为主的乐器,这就决定了环境会对它的影响非常大,但凡有个干、湿、冷、热的强烈变化,就会导致走音。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晴天之后接个暴雨天气,这时候你去听音准,大部分的琴弦(多半是中音、高音为主)全都变低。
这种情况下,调不调音、就看个人喜好了——你要是偷懒一点,就继续这么凑合练,你要是耳朵听得不舒服,那你还是抓紧时间调。
3、受到了任何物理移动或伤害
很多时候,学生找我帮忙调音,都会非常客气地说:老师,我把古筝搬过来吧!
大多数这种时候,我都会强力阻止他们的好意:不用,绝对不要搬动,请让我上门来解决。
一般我上门去帮学生调音的话,还是会带着“一定要教好家长”的目的。因为这样做的话,在大多数时候都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调音”问题。
为什么我要组织学生把琴搬到我琴房来?因为初学的学生并不明白,他们随意搬动古筝,容易出现勾断琴弦、撞倒琴码等情况,而且即使我在琴房给他们调好了,很有可能在搬回去的过程中,又出现意外了。
我需要他们学会的是“调音”的技能,而不是一遇到调音问题,就把古筝搬过来找老师解决——老师的作用,就应该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对我们来说,调音是个家常便饭的事情,就跟练琴要包指甲是一个道理。既然你想学古筝,那么你就应该要学会给古筝调音,否者你将来怎么学转调和定弦呢?
那么,为什么总是调不好呢?事实上,初学新手调音调不好的主要原因在于心理问题和熟练度问题,说真的,和别的没关系。
心理问题的原因在于“我不会,所以我觉得好难”,以及“我试过了,我觉得我做不到”。
有相当一部分人学调音都不是跟着自己老师学的——这是我们社会业余水平的古筝老师应该主动特别关注的一件事情。
实际上,市面上大多数的电子调音的操作原理都是一样。所以我个人认为,每个老师都应该主动教好学生,或者背后的家长。
如果面对那些认为自己调不好的学生或家长呢?我建议大家还是上课、或是课后,带着着学生或家长,手把手看着他们调音,让新手在老师面前练一下,这样就能掌握得更好。
还有一类情况,我也经常遇到。成人学生或是家长跑来跟我说:老师,我们试过了,但就是调不好,怎么办?
其实这就是一个熟练程度的问题。比如我们这些会的人,不管是扳扳手、还是动琴码,转动或挪动的幅度与走音之间的距离,需要操作的程度心里都是有数的。但新手往往没有这个概念,往往一根琴弦调半天,要么过高、要么过低。只要你多调、多练,这个技能很容易就能掌握的。
讲道理,调音这个事情真的一点都不麻烦。我日常对新学古筝的年轻人或是家长都是这么说的:刚开始学练调音,可能调一根弦要花很长时间,所以建议你预留一个下午的时间慢慢实践,把整台古筝都调了。
但是,如果你坚持花一点时间练练调音的话,很快你就会向我们一样,又快又轻松地调音了。